盛夏時節,我國南方的火龍果種植基地里一派豐收景象。藤蔓纏繞的支架間,紅似火焰的火龍果掛滿枝頭,果農們挎著竹筐穿梭其間,嫻熟地采摘著這份“甜蜜的饋贈”,田間地頭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火龍果自引入我國后,憑借獨特的外形與豐富的營養,逐漸成為消費者餐桌上的常客。近年來,隨著種植技術的成熟,我國火龍果產業規模持續擴大,從海南的熱帶雨林到廣西的丘陵地帶,一片片火龍果種植園成為鄉村振興的特色產業地標,年產量已突破百萬噸級,為農民增收開辟了重要渠道。
然而,產業發展過程中也面臨著現實挑戰。火龍果屬于呼吸躍變型果實,采摘后常溫下存放不超過5天,即使冷藏保存也難以超過兩周。每到集中上市期,鮮果市場往往供過于求,價格波動劇烈,部分地區曾出現因滯銷導致果實腐爛的情況。單純依賴鮮果銷售的模式,讓產業鏈條顯得脆弱。因此,發展加工產業成為破解保鮮難題、延伸產業鏈條的必然選擇。
走進廣東湛江的一家農產品加工園區,能清晰看到火龍果“變身”的全過程。剛采摘的火龍果首先經過人工篩選,剔除破損果實后進入自動化清洗線,高壓水流輕柔沖刷掉表皮雜質。隨后,
去皮機精準剝除果皮,果肉被切割成均勻塊狀——一部分直接進入
榨汁設備,榨出的原汁經巴氏殺菌后灌裝成純果汁;另一部分則送入發酵車間,經過恒溫發酵成為果酒基料。在另一側的凍干車間,切片后的火龍果經低溫冷凍、真空干燥,變成保留90%以上營養成分的凍干片,成為深受年輕人喜愛的健康零食。
廣西崇左的加工企業則探索出“全果利用”的模式。除了常見的果汁果醬,他們將火龍果花制成養生茶,果皮提取天然色素用于食品加工,就連榨汁后的果渣也經過處理成為有機肥,反哺種植基地,形成“種植—加工—循環利用”的閉環產業鏈。這種模式不僅提高了原料利用率,還使每噸火龍果的附加值提升近3倍。
加工產業的蓬勃發展,為火龍果產業注入了持久活力。在海南樂東,一家加工企業通過與周邊200多戶農戶簽訂保底收購協議,每年消化當地70%的火龍果產量,讓果農們不再為銷路發愁。據當地農業部門統計,參與合作的農戶年均增收達2.3萬元。同時,加工環節帶動了包裝、物流、電商等配套產業發展,在廣西南寧的火龍果加工產業集群區,已形成從鮮果收購到成品銷售的完整產業鏈,創造就業崗位超過3000個。
當前,火龍果加工產業仍處于提質升級的關鍵階段。部分小型加工廠存在工藝簡單、產品同質化的問題,一些地區還缺乏統一的質量標準,影響了市場競爭力。要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需要多方協同發力。
政策層面,需加大對加工企業的扶持力度,在技術改造、冷鏈物流建設等方面給予專項補貼,同時加快制定火龍果加工產品的質量分級標準,為產業發展劃定“質量紅線”。企業層面,應加強與科研機構合作,開發更多高附加值產品,如利用火龍果富含的膳食纖維開發功能性食品,針對兒童群體推出果味益生菌制劑等。
從田間到車間,從鮮果到深加工產品,火龍果產業的轉型之路,正是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縮影。隨著產業鏈條的不斷完善,這顆“甜蜜果實”必將在鄉村振興的進程中釋放更大能量,讓更多農民共享產業發展的紅利。
*本文結合AI生成文本編輯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