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正值枸杞鮮果集中采收上市的關鍵時期。在寧夏、青海等枸杞主產區,采摘工作大多仍依靠人工,而人工采摘不僅效率低、成本高,還面臨勞動力短缺的難題。作為枸杞生產的重要環節,采摘機械化已成為枸杞產業發展的必由之路,但受枸杞生長特性和種植模式影響,實現機械化采摘并非易事。
每到枸杞采摘季,用工難題便成了種植戶的心頭事。寧夏中寧縣杞鑫枸杞專業合作社負責人何建杞坦言,如今雇人越來越難,人工成本更是持續攀升,采摘一斤枸杞鮮果的費用從幾年前的1元多漲到了2元至3元,單是采摘成本就占到總成本的一半左右。在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50余萬畝枸杞的采摘同樣依賴外來務工人員,可當地枸杞采摘期集中在7月至9月,恰好與其他農作物收獲期重疊,勞動力競爭格外激烈。除此之外,人工采摘還存在效率低、質量不穩定的問題,枸杞果實小、皮薄,采摘時必須輕拿輕放,否則很容易破損,而工人的熟練程度和工作態度直接影響采摘質量,加上人工采摘速度慢,根本無法滿足大規模生產的需求。
面對枸杞采摘機械化的迫切需求,各地政府紛紛出臺政策加大支持力度。寧夏回族自治區科技廳將突破枸杞智能采摘關鍵技術作為現代枸杞產業科技創新的重點任務,在《自治區“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中,明確把“枸杞全程機械化生產專用裝備及農機農藝融合關鍵技術集成創新與應用”列為枸杞產業技術重點攻關方向;在《自治區現代枸杞產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科技攻關計劃》中,也將“智能裝備與智慧管理研究”確定為開展有組織科研攻關的重點任務。2024年,寧夏回族自治區科技廳還設立了自治區重點研發計劃“枸杞產業高質量發展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和示范”重大科技專項,組織國內院士等知名專家凝練設計出“枸杞高效無損智能激光采收裝備研發”這一專項重點攻關方向,面向社會公開發布,動員區內外優勢技術力量聯合攻關。青海省同樣在積極推進枸杞生產全程機械化,
為破解枸杞采摘機械化難題,科研人員開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寧夏農林科學院枸杞科學研究所機具研發部部長王孝介紹,目前市場上的枸杞采摘機械主要有振動式、梳齒式和手持式采摘器等類型,但這些設備在實際應用中都存在明顯短板,振動式采摘機容易損傷果實和樹枝,梳齒式采摘機對枸杞樹的樹形要求較高,手持式采摘器則效率偏低。為進一步提高采摘效率和質量,科研人員不斷改進采摘機械設計,寧夏大學承擔的“人機交互式枸杞一體化移動采收平臺研究開發與示范應用”揭榜攻關項目,針對枸杞采摘難等問題,重點攻克了機械化采摘中損傷率高、采摘效率低、果實轉運及預冷不及時等突出問題,先后設計更新了七代枸杞采摘機,最終研發的平臺單人次作業效率達到人工效率的2倍以上,還實現了果實自動化收集,收集損傷率低于5%。
實現枸杞采摘機械化,僅靠科研攻關遠遠不夠,還需要種植戶、企業和政府部門多方協同發力。在種植環節,推廣標準化、規范化種植模式是重要前提,只有這樣才能為機械化作業創造有利條件。目前部分地區枸杞種植存在行距小、樹形不規則等問題,直接影響了機械化設備的正常應用。對此,何彥武表示,他們正在積極引導種植戶按照機械化作業要求,調整種植模式,擴大行距,培養適宜機械化采摘的樹形。在推廣應用環節,加強對種植戶的培訓和指導至關重要,這能幫助種植戶提高對機械化設備的認知和操作水平;同時,企業也需加大研發投入,生產更多適合不同種植條件的機械化設備。寧夏回族自治區科技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希望通過政策引導,鼓勵企業與科研機構深度合作,加快枸杞采摘機械的研發和推廣進程。
枸杞采摘機械化是提升枸杞產業競爭力、促進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盡管目前仍面臨不少挑戰,但隨著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加大、科研成果持續涌現,以及各方協同推進,枸杞采摘機械化的步伐正在穩步加快。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機器換人”將成為枸杞采摘的新常態,為枸杞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本文結合AI生成文本編輯
我要評論